2月16日炒股配资平台公司,2025年广东省“世界湿地日”暨红树林保护宣传活动在广州海珠国家湿地公园举行。活动上,全球新物种“海珠微瓢虫”正式发布,成为近年来第三个在海珠湿地发现,并以“海珠”命名的动物新种。
海珠湿地发现第三个动物新种
广东省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副研究员、该所海珠湿地昆虫多样性监测项目负责人俞雅丽介绍,海珠微瓢虫成虫体长仅1.2毫米左右,其属于微瓢虫科,在生物分类、发现区域等特征上与此前发现的其他新物种在生物分类上均不同,说明海珠湿地为生物提供了丰富的生境,这在城央湿地中并不多见。“城央湿地往往会受到人为因素的较大干扰,海珠湿地接连发现新物种,说明了海珠湿地生态修复重建工作成效显著。”俞雅丽说。
“瓢虫在农业生产中扮演益虫作用,在海珠湿地代表性的垛基果林中发现新种并不奇怪。”广州市海珠区湿地保护管理办公室正高级工程师范存祥说,垛基果林作为海珠湿地标志性的生态系统,近年来保护水平进一步提高,使海珠湿地的植物、鸟类、昆虫物种数量陆续超过800种、200种、900种,海珠湿地还在探索新方法管理人为扰动,使人类活动不仅不破坏生态,反而对恢复生物多样性产生积极效果。
广州市有垛基果林等多种湿地生态系统,湿地文化底蕴深厚,保护工作一直走在全省前列,是广东省最早出台市级湿地保护规定的地市,省级以上重要湿地数量位居全省首位,“湿地公园+”“小微湿地+”示范建设成效显著,多个湿地公园保护修复卓有成效,生态惠民福祉突出,为国内外大都市湿地保育与发展提供了“广州样本”。
作为全国湿地资源最为丰富的地区之一,广东湿地类型多样,现有湿地面积约190万公顷,其中红树林面积1.14万公顷、居全国第一。近年来,广东以绿美广东生态建设为牵引,大力推进湿地保护体系建设,强化湿地及红树林资源监管,社会各界踊跃参与保护修复。据省林业局透露,截至目前,全省建有国际重要湿地6处、国家重要湿地3处、省级重要湿地43处,湿地保护新格局正在稳步形成。
关爱红树林知识竞赛启动
本次活动以“保护湿地 共筑未来”为主题,由广东省林业局、广州市人民政府联合主办,旨在讲好湿地建设成效和红树林保护故事,动员全社会关心湿地、爱护红树林、参与湿地保护,共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新局面。现场发布2024年广东省重要湿地名录及“小微湿地+”“湿地公园+”试点建设名单,举行全球新物种“海珠微瓢虫”发布仪式,为“保护红树,守护候鸟”行动授旗。
活动当日,参会人员一起在广州海珠国家湿地公园种下一片木榄,并启动2025年广东省关爱红树林知识竞赛,该竞赛将持续至今年7月,先后分四期进行,通过线上问答形式普及红树林生态知识,呼吁全社会关注湿地保护,共建绿色家园。
木榄是典型的红树林植物。在推动湿地保护修复过程中,广东不断加强红树林保护力度。出台多项红树林保护管理政策文件,压实地方红树林管护责任,多措并举强化红树林湿地监督管理,红树林保护管理水平得到明显提升。各地因地制宜探索“红树林+”生态产业,使红树林逐渐成为“金树林”,为全球红树林保护贡献了广东经验。目前,国际红树林中心在深圳正式设立,全省有涉红树林自然保护地49处,约95%的红树林纳入生态保护红线管理,重要红树林湿地资源得到有效保护。
省林业局相关负责人介绍,下一步,广东将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、绿色发展之路,全面推进湿地及红树林保护修复,大力开展“湿地公园+”“小微湿地+”建设,高标准推进国际红树林中心建设,进一步加大湿地和红树林保护宣传,努力为全球湿地及红树林保护提供更多“广东方案”,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广东样板。
采写:南方+记者 邵一弘
摄影:南方+记者 苏韵桦 张令
通讯员 林荫炒股配资平台公司